English

纪念五四 谱写辉煌新篇章

1999-04-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危兆盖 我有话说

一个乍暖还寒、春雨霏霏的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市一座普通公寓楼,采访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世纪老人雷洁琼同志。寒暄之后,慈祥和蔼的雷老兴致勃勃地谈起80年前的五四运动。

雷老回忆说,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才14岁,在广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当时的中国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结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修改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特别是收回德国在山东攫取的特权抱有很大的希望,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然而,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巨头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准备以损害中国主权、牺牲中国利益的作法来满足日本提出的不正当要求。当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国内时,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舆论开始沸腾起来。正是在这种捍卫国家主权的关键时刻,以北京大学为主的北京各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抗议西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抗议当时的北洋政府软弱无能,要求中国政府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收回山东,收回青岛。

雷老接着说,北京的学生运动爆发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社会各界和全国各地的广泛支持和热烈响应。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爱国浪潮。广州的青年学生也很快行动起来,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声援活动。岭南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和她当时就读的广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都自发组织起来,上街游行,张贴标语,发表演讲,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当时的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有很多教师是从苏联、法国等国留学回来的,思想比较开明,对学生的爱国活动积极支持,因此,女师的学生运动非常活跃。雷老当时是女师学生运动的宣传部长,多次参加上街宣传活动,比她高一年级的许广平等同学也是当时的活跃分子。如今回忆起来,虽然其中有些细节已记不清楚,但年轻学子的满腔爱国激情仍然记忆犹新,许多情形历历在目。

谈起当年的往事,雷老情绪激动。她说,五四运动对她和她们那一代人的影响非常大,从那以后“爱国”二字就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根。此后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回国工作,爱国救亡的思想一刻都没有忘,也不敢忘。20年代在美国留学时,她参加了当地华侨华人组织的爱国活动。30年代回国时,正值日本的侵略魔爪伸向东北又进一步进逼华北之际,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1935年12月9日,北平的爱国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活动,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雷老是这一运动的参加者之一,而且是当时燕京大学参加学生游行示威活动的唯一青年女教师。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又毅然放弃了在燕京大学执教的安逸生活,南下江西,直接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工作,先后担任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负责人、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妇女班主任、江西省战时妇女干部培训班主任等职,协助当地政府培养妇女干部。由于国民党政府日趋反动,1941年后,她转移到上海、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亡的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反共内战的阴云又笼罩在中国的上空。1946年6月23日,在全国人民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浪潮中,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组成的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雷老是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下关惨案”中遭受殴打的4人之一。

雷老风趣地说,她们这一代人的青年时期是在爱国救亡的大环境下走过来的,当时的先进青年虽然也想安下心来读书学习,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北平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很多青年学生自觉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虽然当时的中国是个弱国,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热情确实是感天地,动鬼神,让全世界为之震撼。回首这段往事,她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拼死反抗列强的斗争精神,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美好今天。

雷老说,五四运动是本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转折点。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最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

最后,雷老语重心长地寄语世纪之交的一代青年。她说,80年前的中国青年学生为了祖国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以其无私忘我、不畏强权、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辉煌篇章。今天的青年担负着跨世纪的重任,要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跨世纪的征途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她深切期望也完全相信,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一定会比她们这一代人做得更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